preload
二月 07

在google 中找到此網頁:
http://www.linux-on-laptops.com/forum/showthread.php?p=2325#post2325
原來只要在/etc/modprobe.conf 中加入下列一行即可:
options snd-hda-intel model=3stack

然後重開機就可以啦

二月 07

首先, 安裝無線網卡的driver , 參照之前的資料:
http://www.haostudio.idv.tw/blog/?p=32

然後用yum 安裝NetworkManager.
編輯/etc/rc.d/rc.local檔, 新增如下資料:
/sbin/ipw3945d
sleep 3
/etc/init.d/NetworkManager start
/etc/init.d/NetworkManagerDispatcher start

重新開機即可

二月 07

新裝上軟體如下:
1. AdobeReader 7.0.9 :
上 Adobe 網站抓 AdobeReader 7.0.9 for linux 版(rpm 檔), 安裝完後, 修改/usr/bin/acroread 檔,
尋找字串如下:
echo $mfile| sed ’s/libgtk-x11-\([0-9]*\).0.so.0.\([0-9]\)00.\([0-9]*\)\|\(.*\)/\1\2\3/g’
修改成如下:
echo $mfile| sed ’s/libgtk-x11-\([0-9]*\).0.so.0.\([0-9]*\)00.\([0-9]*\)\|\(.*\)/\1\2\3/g’
尋找字串如下:
MIN_GTK_VERSION=』240″
修改成如下:
MIN_GTK_VERSION=』2040″

1.安裝ies4linux
參考http://www.tatanka.com.br/ies4linux/page/Installation:Fedora 安裝ies4linux
調整ie6 字型, 及中文輸入, 參考下列網站:
http://www.in-life.idv.tw/index.php?/archives/355-wine-a-ie-aecaeea.html
還有
http://www.ubuntu.org.tw/modules/newbb/viewtopic.php?topic_id=3364&forum=7#forumpost11579

一月 30

昨天終於搞定公司的ftp server, 可以使用virtual user, 並且每個virtual user 都擁有自己的root directory, 且不能切換到其他目錄.

環境: Fedora Core 5

步驟(1)
新建一個user account: ftpuser

步驟(2)
將default 的vsftpd.conf 修改如下:
anonymous_enable=NO
anon_upload_enable=NO
chroot_local_user=YES
guest_enable=YES
guest_username=ftpuser
virtual_use_local_privs=YES

步驟(3)
建立virtual user account & passowrd file,
ex: logins.txt
user_abc
password_1
user_def
password_2

步驟(4)
將logins.txt 轉換成資料庫
db_load -T -t hash -f ./logins.txt /etc/vsftpd_login.db

步驟(5)
修改/etc/pam.d/vsfptd 檔如下
# For virtual user setting
auth required /lib/security/pam_userdb.so db=/etc/vsftpd_login
account required /lib/security/pam_userdb.so db=/etc/vsftpd_login

步驟(6)
重新啟動vsfptd

以上步驟, 即可使用virtual user

為了讓virtual user 各自有自己的根目錄, 需要增加如下動作

步驟(7)
在/etc/vsftpd.conf 加入下列一行
user_config_dir=/etc/vsftpd/vsftpd_user_conf
並建立一個叫做vsftpd_user_conf 的目錄在/etc/vsfptd中

步驟(8)
在/etc/vsfptd/vsfptd_user/conf 目錄中建立每個virtual user 的個別設定檔
user_abc 及 user_def
而user_abc 的內容為:
anon_world_readable_only=NO
write_enable=YES
anon_upload_enable=YES
local_root=/home/ftpuser/root_abc

而user_def 的內容為:
anon_world_readable_only=NO
write_enable=YES
anon_upload_enable=YES
local_root=/home/ftpuser/root_def

步驟(9)
在/home/ftpuser中建立 root_abc, root_def 的目錄

步驟(10)
重新啟動vsfptd, 大功告成

一月 23

前幾天看到又有一本Linux的書開放下載了, 叫做『Linux Kernel in a Nutshell』 , 當下就立刻去抓啦,
但是抓下來的是21個pdf檔, 實在很麻煩, 所以上網找了幾個合併pdf的軟體.
(1) KPDFTool ==> GUI 介面
(2) pdftk ==> 文字介面 (有windows/ linux/FreeBSD 等版本)

不錯用喔~~

一月 19

記得以前用cvs時候, 有這個功能.
但在用svn的時候, 找了好久都沒找到怎麼用, 後來YF兄告訴我用export command即可.
果然, 如下:
svn export http:/xxxxxxxx
即可, 之前我一直朝著checkout command 去找, 難怪找不到有options 可以用.
唉~~ 真是死腦筋, 不懂得變通..

一月 11

Continue reading »

一月 05

由於公司的samba server 的編碼是設定成big5 的格式, 但是同事要copy 檔案到server中, 卻發現檔名會出問題, 原來是同事檔名是日文的, 應該是utf8 編碼, 所以windows 在轉換utf8 到big5 時, 發現big5沒有對應的字元, 只好用__來表示.
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將samba server 的編碼設定成utf8.
但是問題來了, 原來在samba server中的檔案, 許多檔名都是big5編碼. 怎辦??
在google中找到了解法 ==>用convmv來完成
convmv 可以將檔名由 編碼A 轉換成 編碼B
例如:
convmv -f big5 -t utf8 -r /目錄名
他會先dry run一遍, 但不轉換. 若ok ,則用下列命令
convmv -f big5 -t utf8 -r –notest /目錄名
這裡有介紹用法:
(1) http://usagiblog.wordpress.com/2006/06/20/convmv-%E4%BB%8B%E7%B4%B9/
(2) http://wiki.debian.org.tw/index.php/Unicode

一月 01

http://plog.longwin.com.tw/my_note/page/2中看到一個不錯的東西, 蠻適合我的需要的.
Windows: SMAC Official Website

Linux: ifconfig eth0 hw ether 00:11:22:33:44:55

PS: SMAC 不是免費

十二月 26

(1) gcin
用yumex 安裝gcin, 並且用im-chooser 選用gcin, 重新開機, 就可以用gcin了

(2) 使用英文環境, 但可以輸入中文
將/etc/sysonfig/i18n 修改如下::


LANG="en_US.UTF-8"
SYSFONT="latarcyrheb-sun16"
SUPPORTED="zh_TW.UTF-8:zh_TW:zh:en_US.UTF-8:en_US:en"
LC_CTYPE="zh_TW.UTF-8"

其中LC_CTYPE = 『zh_TW.UTF-8″ 是為了讓gcin 可以在英文環境下輸入中文而設定的.